兰台是什么?
?“兰台”是东汉修建专门存放中央档案、图书的专门建筑,史官也被称为“兰台史”。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傅毅等都曾担任此职。为纪念成就卓著的前辈,档案工作者自称为“兰台人”。
?“兰台悦读”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顺德历史、顺德文化的古往今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顺德区北滘镇横岸村曹氏大宗祠(北滘镇提供)来自档号:6-F1.26.4-.12
俗语有言
“顺德祠堂南海庙”
即谓顺德祠堂之多远近闻名。
年版《顺德县志》载:“县境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逾万……”,
年版的《顺德县续志》则说“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祠十数所,小姓单家,祠亦数所”。
抗日战争前夕,据说全县大小祠堂也还有数千间。
尽管历经战火洗礼、岁月变革、风雨侵蚀,至今顺德祠堂保存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仍然广为人们称颂。然而,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顺德祠堂全集》时发现,顺德祠堂的分布并不平衡,祠堂多的镇街有二百多所,少的镇街却只有十来所,相差悬殊。稍作分析发现,祠堂少的镇街主要是东南部区域。
▼《顺德县续志》▼
祠堂作为宗族的公共建筑,反映了当地该宗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理念,一些地方之所以祠堂较少,往往与当地居民聚集历史不长有关。
-我们一起梳理-
▼
-01-
地形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
从地理特点来分析,顺德祠堂较少的地方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禾田区。原来顺德在唐宋以前还是濒临南中国海的海湾地区,东南部发育很晚,当时的乡村聚落都处在地势较高之处,多数就在山岗周围,这种村落分布的特点在年顺德各人民公社(即今镇或街道)绘制的地图上就有反映。顺德的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主要就是后来西北江不断冲积形成的平原,属于新发育的土地。
▼勒流谭义村的讷菴刘公祠▼
.10.7-02-
耕种特点
日出沙坦,日落而归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有了新的土地,人们就会踊跃前去耕种。河流冲积之所以成陆,是因为河水流动受阻而使泥沙沉积,所以大多在原有陆地包括海岛附近形成沙坦。初时这些沙坦与村落的距离比较近,耕种的农民十分方便往返于村落与新开发的沙田之间。
沙田的特点是地势很低,一来容易受到潮汐的影响,洪水季节更有没顶之灾,二来十分潮湿,因而不适宜居住,农民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少有村落向沙田延伸。后来沙坦越积越大,越来越多,离村落渐行渐远,村民再前往耕种就越来越难了,所种的作物必须是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的,清代县人龙廷槐在其《敬学轩文集》说:“(沙田)地濒大海,去乡村远者,数日之程,近者亦有一日,耕者既费舟楫之力,若遇飓风及旱,而潮卤不熟。”种桑养蚕那样早晚倒腾的活儿万万不可,相对而言栽种水稻较为合适。
▼《敬学轩文集》关于沙田的叙述▼
-03-
条件受限
新村民缺乏基础
随着冲积平原不断扩大,更远的沙田一般农民鞭长莫及,无力耕作,但财雄势大者,可以雇请佃农驾船前往,吃住在船上,甚至筑起堤围,建成农场。这些佃农多是贫苦农民或者从别处流落的难民,为求生存别无选择,有些就在农场长期工作生活,最后定居于此。
久而久之,这些原来远离昔日村落的沙田又成为散户农民的聚居点,产生新的村落。这样的新村多在清代以后形成,历史较短,村民姓氏各异,又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建造祠堂的基础。若要拜祭祖先,他们也只能分别回到原来的村落认祖归宗。
这就是顺德东南部祠堂较少的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