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加快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潇湘晨报

年12月20日,凉山州人才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着力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上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为凉山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切实把“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共建合作平台、共享转化成果,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进、培养,引领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人才强国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各类人才在中华大地上各得其所、大展其长。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凉山州加快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振兴路径,全域全面推动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的壮丽画卷也悄然绘就。

聚力政策支撑打造人才高地

近年来,凉山州以“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统揽,配套出台“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才行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稳定培养办法、特优技师工作室、“百人计划”等8个文件,贯彻省委、省政府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跟进出台凉山州实施意见和13个专项方案,深入推进教育、卫生、农牧等13个重点领域人才专项,计划用三年时间定向培养余名、在职培训6.5万余名、招录招聘1.3万余名人才。

凉山着眼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承接国家、省相关人才政策,实行差异化、特殊性、定制化的人才政策,全面强化政策供给,持续释放政策利好。先后出台了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才行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稳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编制保障等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承接全省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跟进出台1个实施意见和教体、卫健、农业农村等13个领域人才振兴专项方案,细化完善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分类评价”等政策举措,打出一套脱贫攻坚“1+13+N”政策组合拳。

为加快人才储备,年8月,凉山制订实施“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才行动方案,每年分两批次引才纳贤。为强化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制订“菁英计划”实施办法,拟用10年时间,分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三大类,凉山创新领军人才、凉山名师、凉山农业大师等11个项目,州县联动遴选培养支持余名本土高层次人才。州级层面已遴选出首批52名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

为强化建档立卡贫困村人才储备和支撑,创新实施“双培工程”,推出从事电商、民宿等产业的优秀农村青年名,落实技能培训、专家帮带、平台协会、实践锻炼、免息免抵押贷款等扶持举措,为全州个贫困村每村培养1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村级青年后备力量。

同时,凉山还根据基层需要,实施顶岗实习计划,择优招募急需紧缺顶岗实习大学生名,示范带动各县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招募余名基层教师。试点实施“青马”工程,从名候选人中遴选出30名进行培养。指导支持会东、宁南、普格等县实施“星火计划”、“回归故里·筑梦宁南”、“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等一批人才计划……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持续推出,让凉山日益成为人才聚集之地。

双城同创推进区域人才协同

年以来,凉山与成都、攀枝花、宜宾等市州签订区域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协议,联合开展招才引智、培训培养、平台建设、交流合作等系列合作。1年多来,攀凉两地互派交流挂职干部人才余名,联合招引急需紧缺人才余人,攀西钒钛磁铁矿高效选矿成套技术研究等8个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联合培养技能人才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1金、1银奖牌。实现我国焊接项目“三连冠”、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奖牌零的突破。深化对口扶贫人才协作。选派98名优秀医师在凉山州会东县、德昌县等开展业务指导70余场,积极推动两地“医联体”建设。

凉山将人才开放协作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争取更多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聚。

争取广东省佛山市、浙江省湖州市选派帮扶专业技术人才名,举办培训班期、指导培训本土人才4.6万人次。医院得到佛山5医院“组团式”帮扶,绵阳市江油市选派优质教师18名开办4个“布拖·江油班”,木里县还聘请浙江省长兴县10名村书记作为扶贫结对“帮扶书记”……

年1月,凉山州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佛山举行,“林下还原野生高品位猴头菇项目”在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赢得10万元奖金,并有望通过创业基金在佛山和凉山州两地孵化落地。

据了解,大赛旨在为凉山广大创业青年搭建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实现梦想的平台。为进一步加强“佛凉”两地创新创业青年的互动交流,经团顺德区委发动,活动现场有70余名本地创新创业青年积极参与,并与参赛选手互动交流。借助这一平台,创业导师、资金和资本也能够集聚在一起,发现更多优秀项目,找到落地的契机和孵化的方式。两地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中,展现创新的活力,挥洒创业的激情。

凉山州青年创业大赛首次走进佛山,是两地畅享“双城同创”,探索创业扶贫的一次尝试。大赛还通过整合两地产业资本和资源,帮助参与大赛的创业青年对接佛山的行业资源。创业扶贫将实现从“送资源”到“造资源”的转变。比赛不是结束,而是人才交流互动的新起点。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聚力乡村振兴

年5月,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在西昌民族幼专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是四川师范大学开辟的全新教育扶贫模式,这是为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发挥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此次在西昌民族幼专挂牌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就是为了加强凉山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凉山彝区乡村振兴。随着脱贫攻坚的首站告捷,凉山乡村振兴奋力前行。

年以来,西昌学院余各专业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参与“普格县马铃薯产业链技术研究示范”“彝药对动物抗炎保肝作用的试验研究”“极早熟红皮洋葱新品种的激光诱变选育”等课题研究和推广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课外科研与贫困地区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既深化理论知识,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科研上重点围绕攀西特色农作物、特色畜牧品种等项目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凉山特色农产品马铃薯、苦荞、洋葱等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选育作物新品种23个,获国家专利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

州委八届十次全会明确:强化干部人才队伍支撑,健全规划制订和落实机制,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站在新的起点上,凉山将整合资源,打造人才发展高地。(记者央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7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