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内,两份重磅文件密集发布,再次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广东工业大市的发展上。
8月26日、29日,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
在全省布局中,“增强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成为两市的共同使命,“制造+创新”则成为共同选择。然而,相同使命和选择的背后,也有基于两座城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而呈现出的具体路径差异。
佛莞肩负新使命
增强珠三角核心区主引擎拉动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
从全省层面来看,除了广州、深圳两个全国一线城市外,不论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还是优化人口产业布局,都需要佛莞两市能有更多担当作为。
因此,这两座万亿级城市,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新使命,两份文件中明确要求佛山、东莞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增强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
佛山城区
为何是佛山和东莞?新使命又意味着什么?
随着东莞成为万亿之城,广东拥有的万亿城市也达到了4座,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
广州、深圳作为第一梯队,核心引擎功能愈加强劲。而佛山、东莞紧随其后,作为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两市年经济总量接近全省的1/5,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近三成,可谓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此次两份文件发布,正是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大局出发,给两座万亿级城市赋使命、压担子、给利好,进一步提升珠三角核心区拉动力,为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动能。
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
重任在肩,佛山、东莞如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更好在全省大局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中央明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对于广东来说,广深佛莞等经济大市也要勇挑大梁,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站在万亿级城市起点上,文件要求,到“十四五”期末,佛山、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分别达到1.5万亿元、1.3万亿元以上;到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5万亿元,东莞则实现在年基础上(年东莞经济总量约为0.97万亿元)翻一番。
如果说做大经济规模只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基础,那么文件针对佛山、东莞的基础禀赋和城市特点,“量身定制”了一套组合拳。
对佛山来说,文件给予“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强化对粤西及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具体而言,通过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支持两市携手打造广州都市圈;通过提升与深圳合作发展水平,实现“深圳创新+佛山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通过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引领带动珠江口西岸城市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
至于东莞,文件则要求打造广深“双城”联结纽带,加快深圳都市圈建设,强化深莞战略协同、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支持完善“深莞惠+河源、汕尾”区域合作机制。
同时,基于东莞贸易优势,文件提出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支持东莞建设区域消费中心,积极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强化与珠海、佛山、中山等珠江口西岸城市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
“制造+创新”
两大万亿级工业大市的共同选择
佛山、东莞作为GDP万亿元的工业大市,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两份文件更是将制造直接“打在标题”上:佛山要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东莞要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为何不约而同聚焦“制造+创新”?
从两个城市来看,一是源于雄厚制造业基础,二是与广深乃至港澳的优势互补,三是适应新产业变革的要求。
特别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承压、手机销量增长趋缓,都使得相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只有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上不断地“进”,才能实现更具韧性的“稳”。
佛山要“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高地”。
从广东全省来看,则是在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科技创新强省、制造强省的过程中,需要佛山、东莞更多的担当作为。为此,佛山要“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高地”,东莞则将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抓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和转化主阵地。
在实施举措上,两市有同,也有异。
先说同,主要体现在:都强调产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都注重数字化转型,其中佛山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东莞则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都强调制造与服务的互相支撑,佛山提出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东莞则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都注重金融的支撑作用,其中佛山将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东莞将开展省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试点。
两市都强调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但又各有侧重。
佛山更注重增强“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品牌对制造环节的支撑能力,比如,鼓励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型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在创新领域,更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文件提出,要增强“东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图为东莞沙田富加宜连接器生产车间。
东莞产业对外贸的依赖度更高,此次提出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增强“东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创新领域,更强调“源头创新”,借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聚焦前沿科创成果的转化。
说到成果转化,此次两份文件都致力于从制度创新入手,充分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比如,佛山提出探索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赋予创新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东莞将建立健全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两市还都将支持研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通俗地说,选择哪条技术路线,创新经费怎么用,创新人才将“我的地盘我做主”。
松山湖科学城一流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大厅。
城市升级以人为本
更宜居更智能更有个性
在产业升级之外,佛山和东莞还面临一个共同课题:工业为经济支撑的大城市,如何变得更宜居、更美好?这是很多工业大市亟待补上的重要一课。
如果说经济发展初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