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共享的宜居城市
规划构建“两主一副·网络布局”的四级公共中心体系(城市级主中心——城市级副中心——地区级中心——社区级中心),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中心网络。
坚持“保障生活和服务产业并重、新区新建和旧区增优同步、基础均衡和高层创优并牵”,重点优化完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布局,有序提升体育、福利设施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区、层次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教育服务
按照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40座40座、80座、40座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配置,引导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
二、健康服务
构建“市、区级--镇/街级--社区级”的分级诊疗服务链,不断完善健康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健康服务供给。
三、公共文化服务
引导高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城市级公共中心集聚,每个镇街至少设置1处文化活动中心,按照每0.5-1.2万人设置1处社区公共文化区文化活动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四、全民健身服务
推进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品质化发展,每个镇街至少拥有1处室内体育场馆,每1.5-2.5万人设置1处中型球类场地,每0.5-1.2万人设置1处小型球类场地,推进城市碧道、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服务体育场所等设施建设。
五、社会福利保障
按照“”、“”养老服务发展目标(90%居家养老,7%或6%社区养老,3%或4%机构养老),提升并逐步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凸显岭南水乡特色传承历史文化
一、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彰显顺德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征,将顺德建成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面向世界的岭南水乡文化标杆。
二、凸显岭南水乡的特色城市形象
统筹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要素,彰显水网密布的大地景观特色,打造疏密有致、城野相交、山水共融的城乡空间,建设显山露水、清新明亮的宜居环境,展现岭南水乡的特色城市形象。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引导塑造美丽、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国土空间。
一、国土综合整治
1、统筹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美丽田园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乡村地区农用地的生态功能,注重乡土文化和风貌的保护。
2、引导低效存量用地盘活
分区分类引导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复垦,逐步提升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
3、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统筹完善公
共服务设施。
二、生态修复
1、推进水环境治理
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生态护岸、景观河
推进水道、湖泊等工程建设。
2、推动山林生态修复
加强山体、林地管理,实施破损山体、受损林地生态修复,提高林业资源质量,稳固山体;开展公园、环山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千亩万亩公园建设。
3、改善提升耕地质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积极推进农田整治改善提升及高标准农田优化提升建设。
4、开展土壤修复
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和对重点监管对象的监测,有序开展土壤修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