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明清的佛山镇不等于季华乡今天的佛山市

很多人对”佛山古称季华乡“存在误解。对于旧时的佛山镇而言,它并非季华乡改过来的;对于今天的佛山市而言,季华乡根本不等于佛山市。

清朝,佛山镇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是天下四大聚之一,这可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佛山镇”的正式名称是佛山堡。在南海县与佛山堡之间,还有巡检司的区划。佛山堡隶属五斗口巡检司。

清朝时期南海县下分划是“司—堡—村”:

巡检司设于明朝,负责维护县级以下社会空间的治安和秩序(听起来类似现在的派出所)。司署一般驻在县内除县城有城墙的外并离县城较远的一些重要墟镇。巡检司还有明确的辖区,管辖多个堡。不过巡检司还协助县履行其它职能,如调解民事纠纷、司法和社会救济等(难怪现在的派出所好像什么都有份儿管……)。巡检司虽然是县令的属官,其官署是县衙的派出机构,到清朝时实际上已形成一个有明确辖境的行政单位。所以不同于县的上一级“府”,在民间基本不会有自称某府某县人的现象,但有以巡检司为区域单位的概念,如某人会自称某县某巡检司某乡村人。《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

堡是巡检司的下一级分划单位,又是筑围自保的攻防设施、纠奸稽宄的治安组织。《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策略(乡都图村系列)》

五斗口巡检司管辖有十堡,除了佛山堡,还有叠滘堡、夏滘堡、雷岗堡、平洲堡、季华堡、林岳堡前六堡范围大约是桂城街道、深村堡、魁冈堡前两堡范围大约是石湾街道,石湾城区在魁冈、溶洲堡该堡在南庄镇。

五斗口司简图(石肯(堡)当时属于顺德县,看下文)来源:《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原图应出自《忠义乡志》

五斗口巡检署在景泰三年(年)置设于平洲堡。嘉靖五年(),移置于磨石刀,后又移至佛山镇,寻复移治平州堡,改为平洲巡司。清顺治七年()复名五斗口巡司。乾隆五十年(年)前后因平洲署衙荒废迁来佛山,暂驻仁寿寺,后在纪纲街(原福山书院旧址)设巡检署。(此段信息来源网络)

现在有条五斗大桥,大桥以五斗村命名。五斗口司的司名应该与五斗村有关。

《佛山市地名志》对五斗村的介绍

巡检司设置以前堡由都管辖

在五斗口巡司出现以前,其十堡原来属于西淋都的。明朝开始,南海县下的行政单位实际依次为都、堡、图。关于都的信息不详。西淋都与五斗口司经历“西淋都—某堡—某图”到“五斗口司—西淋都—某堡—某村”,再到“五斗口司—某堡—某村”的过程。于清朝西淋都已经被五斗口巡检司完全替代,管辖佛山等十堡。

西淋都原来管辖的范围比五斗口司的更大。除了佛山等十堡原隶属西淋都,它还管辖着今天的顺德的北部。

据《顺德县志》,明朝时期南海县分地置顺德县,其中从西淋都划给顺德有十一堡,分别是都粘堡、桂林堡、龙津堡、甘溪堡、石肯堡、登洲堡、平步堡、葛岸堡、新良堡、鹭洲堡、龙头堡。其中甘溪堡有西淋山(西淋山现在还可以在百度搜索到,不过山岗已被挖平三分之二作工业区了)。《顺德地名志》载有”西淋村约五代时开村,因在山的西南面,面对河涌,故取名西淋“。西淋都的得名应该就是与西淋村有关。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年),南海县冲鹤堡人黄萧养故乡位于今顺德勒流起义,连东莞、中山等县都有记载其县出现有人追随黄萧养起义的状况。他建大东国,自称"顺民天王”,改年号为“东阳",但起义以失败告终。之后因抵抗起义有功的佛山堡被封为“忠义乡”。

而今顺德一带可是黄萧养起义的根据地,加上当时南海县治还驻在由其管辖的广州城,顺德区域在当时远离县治。朝廷为加强统治,景泰三年(公元年,设立巡检司也是这个时候)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分出部分,就在南海县的即丹灶、西樵、九江一带)、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堡(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设置顺德县。(设立巡检司也是这个时候,可见当时社会很不安定,社会很多盗贼。)

这些从南海县划出的都,从今天顺德的地理环境可知,占据旧时南海县的大量冲击平原,河涌比现在的南海更密布、宽阔,为起义农民或抢夺盗贼提供便利。盗贼上船抢劫现象在民国的南海还有。同时在依赖水运的农业社会,土地肥沃的冲击平原可是最富裕的地区。

根据现时镇村界在百度卫星图描绘、标注出的“西淋都十一堡图”(花了两天搞的!)

西淋都比顺德县出现要早,在顺德建县时,其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划给顺德县。笔者依据顺德的十一堡逐一在地图标记,得知这十一堡是现在顺德北部陈村、北滘、乐从三镇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现时杨滘、罗沙、水藤、沙边、大闸行政村范围旧为江村司马宁都水藤堡,不属原来的西淋都。还有,葛岸堡贺丰、理滘现属南庄镇;石肯堡在50年代正式划归南海,现属桂城石肯。

巡检司取代都制度后,在顺德的西淋都的区域也被划到都宁、紫坭两个巡检司管辖。都宁巡检司,司内的都粘堡有都宁岗。都宁岗因苏刘义事迹而称“都宁”,“言赵王所都,冀安则宁也”。巡检司也得名于此。司署原设于都粘村,清初移入陈村民房间驻扎。紫泥巡检司,该司除了管辖原西淋都的部分区域,还管辖原东涌都得区域,即下图顺德水道以南部分。其司署原驻在紫泥村,后移入顺德县的黎村堡大洲村,可见巡检司与紫坭村有关。该司的飞地龙头堡与番禺县接壤,并且司内黎村堡内的鸟洲村有处番禺飞地,村一部分(区姓)长期归番禺县管辖。

都设置以前由乡划分

《万历南海县志》对“都”记载:南海县下分为西上、丰湖、金紫、兴贤、儒林、梯云、季华七乡,设金利(属西上乡)、三江(属丰湖乡、金紫乡)、黄鼎(属儒林乡)、泌冲(属梯云乡)、西淋(属季华乡)六都。

《顺德县志》也对“都”的记载:(明朝)县初置乡四:忠义指黄连堡在今黄连村,“元季寇起,关敏募义兵卫其里。为贼害。明征南将军廖永忠名其乡忠义(佛山不是唯一的忠义乡啊,不过绝对最出名了),光华,儒林、季华。乡为一都。……季华之都为西淋。

南海、顺德两县的志书都记载关于季华乡的信息和乡被都代替的过程。可见,西淋都是由季华乡变化过来的。季华乡的范围大概就是顺德区陈村镇、北滘镇、乐从镇,禅城区祖庙街道、石湾街道、南庄镇溶洲,南海区桂城街道。季华乡的范围确实很大,《顺德县志》也记载县的乡皆为”巨区“。

直至民国,顺德的陈村还有季华这个地名;南海现在桂城的三山从以前到解放后先后叫季华堡、季华乡。也证明这些地方以前属于季华乡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叫季华,季华的含义是什么?已无法知道。《南海县志》没有记载。《顺德县志》只介绍的初建县时忠义、光华、儒林乡的起源,对于季华乡是“惟季华乡源起则莫可考耳”。

在地图显示季华乡的范围《顺德县志》对季华乡的记载

通过上面时间倒流式的介绍,古代的季华乡,在明朝改为西淋都了;顺德建县后,西淋都分为南海的五斗口司、顺德的都宁司与紫泥司。司在民国又被区取代了,五斗口司变成南海县第四区、第十区(部分)和佛山市,都宁司与紫坭司变成一、二、三、四、五区(后三个区差不多就是现时陈村、北滘、乐从)。区几经合、分,又于解放后以驻地命名,南海县第四区变成平洲区、雷岗区,第十区变成沙岗区,佛山市一度改为镇;顺德的三、四、五区变成陈村区、乐从区、仙涌区。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到今定为上述的镇、街。这就是季华乡的建置沿革过程。

可知,“佛山古称季华乡”这句话只能表达佛山镇、佛山堡是季华乡的一部分,并非是季华乡改成了佛山镇或佛山堡。北滘、乐从、陈村、桂城、石湾也是古称季华乡。在县区一级,“禅城古称季华乡”也可以,因为禅城历史源自佛山镇、佛山堡。

而今天的佛山市,是由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佛山地区、原佛山市沿置过来。其在古代更加不至是季华乡,按照建制沿革,古代是属于南海县、香山县、高明县的区域,也就是由南海县的季华乡、丰湖乡、金紫乡、西上乡、儒林乡、光华乡、云梯乡、忠义乡等约十一乡(暂未知道三水西南、芦苞、南山一带是什么乡的信息),香山县的古海乡,高明县的崇化乡、清泰乡、景顺乡、亲仁乡、迁修乡组成。这些乡,以南海县的为多数,也是占有区域最大的。

因此说“佛山古称季华乡”对佛山市而言更加不合适。南海县作为佛山市的主要历史起源地,“佛山古称南海”才适当。

季华乡也和佛山市的中心组团区域比较相似。年,佛山市首次提出将陈村镇、乐从镇、北滘镇、禅城区、桂城街道、罗村街道纳入市中心组图,中心组团新城区建在乐从镇。佛山市中心组团的范围跟季华乡的差不多,让这片区域再次紧密联系。时至今日,“季华乡”作为佛山市的“强中心”,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越来越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5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