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教授脑海中,“双子城”的概念多用于房地产项目的推广所用,但在今天的广东,真正的“双子城”概念其实也有不少,例如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江门——珠海等。关于广深和惠莞的分析文章,相信瀚如星海,而有关“江珠”的分析其实不是很多。
江门和珠海,都是处于珠江流域的西岸,两地经济总量一直你追我赶、不分伯仲,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瞬间拉近了珠海和港澳的距离,珠海将更加大力抢夺港澳的注意力。因此同为3线城市的竞争位置二者,江门和珠海的竞争将日渐升级。
那么,对湾区经济圈来说,资源会更多地倾注到江门还是珠海呢?
江门VS珠海
首先来看看两个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GDP)。
年GDP排名,江门在珠海后一位珠海在很多人心中都是曾经的富庶地区,凭借“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的身份,地理位置靠近澳门,其优势产业主要六大工业支柱行业,其中,精密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位核心产业,同时珠海还有格力等世界强总部经济支持,也是家电贸易港,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2亿元,增长8.6%,本土经济颇为强劲。
相比而言,江门的发展要比珠海晚了一拍,但凭借吞并了“五邑”版图,在土地资源上是珠海无可比拟的优势。
江门目前有几大支柱产业,大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集群,虽然没有高大上的包装,但依靠鹤山(早年得益于佛山高明地区的产业转移)、江门高新区等招商引资推动,特别是近年来江门大力推动的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和海工装备、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的持续提档升级,也有利于促进江门产业全面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现在,江门的大健康产业有李锦记、天地一号等龙头企业(非总部,是制造中心);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有巴斯夫涂料(广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光电子产业集群有德力光电、奥伦德、吉华光电等。
就产业结构来说,珠海的优势是轻工业发达,本土经济更强,更容易藏富于民,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港口。江门更多的表现为“外来经济(得益于中山等地的产业转移)”,科技含量和准入门槛也不高,所以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大,特别是轨道交通(南车等)、商用车、船舶和海工装备,在珠三角地区可谓独树一帜。
江门能否成为广东“第四城”?
李教授看来,单单区位优势来看,珠海比将江门更具备“独立发展”的条件,而不用依赖周边大城市的带动,例如中山、顺德以及佛山等,现在随着港珠澳大桥和珠海自身在大湾区的战略位置和“深圳中山”通道的开建,珠海还能搭上深圳的便车,可谓左右逢源。
不过,在承接大城市产业外溢方面,江门的想象空间其实更大,甚至有机会在产业规模上与佛山和东莞等望其项背,李教授给出的观点如下:
第一,“西进运动”的受益者。
在政策上,大湾区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西进运动,整个都市圈将东西并进、左右开弓,江门则是这场“西进运动”的受益者。江门东联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龙头,西扼广东省战略西拓要道,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关键节点,全方位打造为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
第二,交通枢纽地位快速提升。
根据现有的规划建设项目以及江门的构想方案,未来江门有5条轨道交通对接北面对接广州、南下珠海、西达湛江等。相比而言,珠海就只有一条跨海大桥连接,两地连接的广度、深度和效率都不如江门,再加上粤港澳大桥的过桥费高昂,通勤成本远远高于江门和各地之间的交通,在交通成本上,江门还有其自身的优势。
写到这里,李教授还翻阅了历年的广东交通规划,其体系对于江门这一城市的地位也是颇为奇妙,其角色一直是比较“边缘”的,直到14年江门大道的开建,才在交通用上显出一些变化。目前随着大湾区步入轨道交通时代,江门将建成大湾区连接粤西乃至广西的枢纽门户城市,这意味着江门的交通枢纽地位将会提升。
第三,多条铁路将贯穿江门地区。
拥有高铁网络一直是珠海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珠海这一愿望看来江门要提前实现了。此前,广东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