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顺德区非遗代表性传

6月10日下午,“岭南潮品顺德”——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清晖园博物馆正式启动。

“岭南潮品顺德”——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岭南潮·品顺德”为主线,包括非遗抢救性纪录片和清晖园文物保育宣传片发布、非遗汇编书籍发布、非遗进校园启动、非遗市集、精品展览、城市品质体验等,旨在推动岭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顺德非遗保护成果,全方位宣传顺德城市形象,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这也呼应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上纪录片(第二批)发布

顺德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片(第二批)

在活动仪式上,发布了顺德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片(第二批)两部,分别是粤曲林少雄、大良鱼灯制作技艺潘智江综述片,呈现顺德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辛勤耕耘。

粤曲

林少雄综述片

粤曲是用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以粤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地。粤剧的梆簧,岭南本土的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等,以及广东音乐,为粤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给养。伴奏乐器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林少雄通过父母传授,掌握了粤曲演唱与多种乐器演奏。此外,他还擅长曲艺音乐创作、唱腔设计、节目导演。20世纪末开始培养粤剧粤曲人才,其学生和徒弟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年,林少雄入选为顺德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粤曲林少雄综述片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

潘智江综述片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是创始于清代中期,流传于顺德区大良街道的传统鱼形花灯制作技艺。大良鱼灯的制作过程严谨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具体工序包括画稿、熏竹、开竹、扎架、装灯、涂纱、扪纱、着色、挂牌、嵌眼等。其中,扎架是大良鱼灯制作的基础和难点。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主要在岑氏、潘氏等家族内流传至今。

潘智江从小跟随父亲潘培森学习制作鱼灯。其制作的鱼灯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在仿真度上进行了提升。近年来,潘智江致力于鱼灯技艺的宣传推广与传承教育,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在升平社区活动中心成立大良鱼灯技艺培训班,并进入校园进行授课。年,潘智江入选为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潘智江综述片

纪录片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了顺德非遗传承人不遗余力保护和传承顺德非遗。同时,此次发布的非遗记录片,也是年获得“学习强国”全国平台主办的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佛山市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系列》的延续。

撰稿:胡志辉

排版:张扬

审核:彭有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